報 告 內(nèi) 容 簡 介 |
報告內(nèi)容: 過渡金屬通常作為電子受體,,接收底物電子從而增加底物的親電性;然而金屬鮮有作為電子供體增加底物親核性,。陳應春課題組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零價鈀作為電子供體的π-路易斯堿的新催化模式,,通過零價鈀的π鍵反饋作用,使其作為電子供體從而活化多類來源廣泛的不飽和烴類化合物,,開發(fā)了十余種新穎的不對稱反應,。從簡單易得的不飽和烴類化合物高效、精準地構(gòu)筑了多種傳統(tǒng)方法難以合成的螺環(huán),、并環(huán)骨架,,進一步開發(fā)了手性藥物依折麥布及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合成新技術(shù)。
陳應春 教授 簡介: 四川大學教授(杰青,、萬人領(lǐng)軍),;1990-1994年于天津南開大學化學系專業(yè)獲理學學士學位;1994-2007年于華西醫(yī)科大學獲藥物化學碩士學位,;1998-2001年于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,;2002-2003香港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。2003年加入四川大學,。主要從事新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,、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以及生理活性物質(zhì)的設計、合成等方面的工作,。重點在手性有機小分子以及金屬配合物催化的不對稱合成領(lǐng)域開展研究并獲得了系列成果,,作為通訊作者已在Chem. Soc. Rev.、Acc. Chem. Res.,、Nat. Chem.,、J. Am. Chem. Soc.、Angew. Chem. Int. Ed.,、Chem. Sci.,、ACS Catal.等國內(nèi)外學術(shù)期刊上發(fā)表SCI論文200余篇,總他引8500余次,。參與《Cinchona Alkaloids in Synthesis & Catalysis: Ligands, Immobilization and Organocatalysis》,、《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》、《Organocatalytic Ring-Forming Reactions》等英文專著章節(jié)的撰寫工作,。完成了包括國家Ⅰ類抗癌新藥Cambretastatin A-4 水溶性前藥,、國家Ⅰ類抗膿毒癥新藥KB甲烷磺酸鹽等藥物的合成研究(均進入臨床研究)。 |